推荐文章 > 书坛有庆 翰墨润灵――十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
书坛有庆 翰墨润灵――十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
大家气象
   ——一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         文/刘康健
   
   评论张一仁先生的书法并非易事,一如走进他的内心。如果用书法家的眼光评论,只能在形而下的层面给先生指点,这肯定是浮浅的。你只能以一个读者的真实去面对一个文本的真实,以一颗平常心去叩问另一颗平常心,才可悟得艺术三味。此话不谬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 一仁书法具有原创性,形式美感上倾向于自然地流露。它生发于创作主体对书法个性风格的自然选择,具有独特的,不可替代的,一旦横空出世便无法复制的特征。他的书法从结字用笔到气韵,原汁原味原生状态,厚生朴拙,质实而神炼。看他挥毫,正如佛经上所讲“真心离念”,全然忘我,一心的投入,一篇作品下来,全身大汗淋漓。
   一仁书法的风格既厚重又洒脱,敦实凝重,观赏时给人以大气的感觉。他惯用浓墨中锋,字字稳重,笔笔到位,力透纸背。我总觉得他的书法是颜体的底子,可他却说自小研习柳公权。如今一仁书法难得见柳体,只是骨子中的挺拔峻毅,仍有瘦柳风骨,这也就使得他的颜体行书越发飘逸了。观一仁书法,打动你的有拙朴如汉陶秦俑,清秀如少妇佳丽,规范中求自由,自由中藏机锋,有一种大气扑面而来。
   一仁书法的审美取向在于自然质朴,大气而率真。每次踏进一仁先生的“自乐斋”,但见他脚下字纸如雪片,可见功夫下得苦。他善写大字,开局大,气势大,不拘束,一挥而就。他的作品虽没有严格的唐楷法度,但十分稳当,站得稳,立得住。尤其中锋运笔和平实的结体,充满了阳刚之美。线条朴拙,厚重为主,大气脱俗,干涩而不枯燥,厚实而不呆滞,尤以其文化意蕴让人称道。
   一仁书法所呈现的大家气象,已经初露端倪,我们翘首以待他的好消息。

胸中有高致 笔下无俗情
   ——二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         文/刘康健
   对于视觉艺术的书法,自古以来,人们普遍以为其成就一靠天然,二靠功夫。近代书法家杨守敬非常认同清代梁同书的观点,即“三靠”——天分第一,多见次之,多写又次之。他认为学书“一要品高,品高则下笔妍雅,不落尘俗;二要学富,胸罗万有,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”。张一仁幼年即受家庭熏陶,浸淫翰墨,凡五十年临池不辍,师古师今,艺术风格日益突出。
   张一仁的书法作品,结体古朴诡殊,用笔沉着灵动,章法随性随机,情采超逸萧散,总体面貌不走极端。众所周知,书法的精华在于人格力量的笔墨呈现,贵在乘兴挥毫,直抒胸臆,将艺术家自己的天资禀赋、个性气质、审美追求一泄而出,塑造出或雄浑、或豪迈、或清新、或秀雅的艺术境界。我曾多次见到张一仁濡墨挥毫:一支斗笔饱蘸浓墨,在雪白的纸面上龙飞凤舞。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、波澜起伏的韵律美,皆在随心所欲的挥洒中自然凝成,没有刻意雕凿的痕迹,呈现出一派天真自然气象,可谓是其本真性格的展示与张扬。
   张一仁的艺术创作追求古朴大方、沉静随和而又内在含蓄的境界。他向往不雕而文,得逸致于意外;寓谐于庄,寄至味于淡然的境界。他平素极少创作,常常一杯茶、一卷书即可静养终日。偶为逸致幽思或高情大义所动,则笔随情意,兴尽而止。他的书法作品大都真气弥漫,神完气足。其落笔痛快爽劲,线条崎岖苍古,颇得碑之气概;而墨之滋润,气之流畅,又颇得帖之深邃。张一仁主张借鉴传统。他认为,传统不是别的,而是一种精神,是寓于形式之中、传诸千古而不朽的气概,是赋予一切形式以艺术生命的精灵。它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形成,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变异,而且历久不衰。中国传统艺术崇尚精气、神韵、风骨、性灵和意境,因为中国艺术、哲学重视对自然本体——“道”的观照和感悟,且将这种观照、感悟所得的情绪体验寄寓于作品之中。有鉴于此,张一仁潜心研习“二王”手札、颜书《祭侄文稿》及明清一些行书大家(诸如王铎、王宠、祝允明、黄道周等)的著名法帖和手札。在临习过程中,他不斤斤于形迹,而务求笔底篇章中蕴涵某种气息。每当不能领会所学法帖的神髓之时,他就披卷凝注,寓目会心,辨其得失,而不盲目、机械地“画其图形”。
   张一仁师古而不泥古,且于书法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心态。这是他书法艺术创作达到较高境界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他的创作,以在继承中求创新为主线,或中锋,或侧锋,缓行涩进,重提活按,收放自然,擒纵灵活多变。在章法上,他更多地取法王铎、王宠,得其萧散简远的意趣。
   近些年,张一仁的书法作品成就可谓不菲。然后,生活中的他一向行事低调,不事张扬,且秉性淳厚,与人为善。他精于事理,善待艺术,认准之事必欲弄个明白,决不半途而废,这一点很让我敬佩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又通过不间断的磨练,他的书法在注重心灵感悟的同时,又于清劲、蕴藉之中蕴涵了宽博大度的气象,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奕奕英气。我想,这是他的书法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、赢得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  
攀登者的心路
    ——三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 文/刘康健
  
   近年来,经常得到书法家张一仁的信息,有时是文章,有时是书法作品。
   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,张一仁勤奋而执着。他坚信自我,稳扎稳打,甘于寂寞。为了构建自己的艺术审美理想,多年来,他对前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,从书法作品到书论、诗文乃至人生哲学,都细细咀嚼,反复论证。同时,他又直觉地把时代需要融化、积淀于心理结构中,努力提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能力,强化自己的审美个性。此外,他还以多年积累的艺术理论等学识修养,参照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,对书法艺术的现象和本质、书法美的创造和欣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辨。在反复的观察、研究、分析中,经过有所不为、有所为的取舍选择,化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。
   大凡成功的书家必然植根传统,具备扎实的、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。张一仁对书法的美学本质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,其学书有这样的发悟: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;而技法训练是一个沉寂枯燥的行为过程,书家应以充分踏实的心境,努力使自己沉入历代经典作品之中,去感悟和体验其用笔技巧的微妙变化,进而努力呈现传统笔墨线条的当下时空。
  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张一仁在不断锤炼笔下功夫的同时,还不忘充实自己的“字外功”,以便时时拨正自己的艺术之舟,或给自己的艺术之舟助力。在他看来,书画艺术不单纯是写和画,而是一个人学养、学识、人格精神的整体流露和综合体现。为此,他购藏了大量书史专著,对书法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。从书法源流到书家书风,从蔡邕、孙过庭到包世臣、康有为等历代名家的书论,他都逐段逐句地细读,故对各家各派之优劣、师承皆能了然于胸。多元化的文化积累,不仅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营养,而且常常激荡出他思想的火花,使其更加沉醉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与探索。
   在创作实践中,他始终恪守着传统的津梁,陶育孕化,发而为书。他的刻苦精神也是让人敬佩的。他常常读书、临池到子夜甚或凌晨,因为他明白,只有“勤奋”才是提高技艺的重要途径。
   中国书法是一种熟透了的艺术,如同中国格律诗词,法度易守,神髓难摄,得前人神韵自然不容易;而要解脱古人之藩篱,创出新境,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情趣,则更为不易。张一仁是个时时蓄力的攀登者。广泛的吸纳、深入的探索,使他的书法艺术之路愈加宽广。纵观其近年来的书法创作,已经形成了两个明显的特点:一是注重格调与情趣的把握,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;二是面貌不旧,具有较强的时代感。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其作品辐射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内隐的审美体验的张力,构成了其书法独特的魅力。从他的作品中,我们还可以感觉到,那种洒脱的书卷气息慢慢滋生开去,一种个性的、耐人咀嚼的笔墨功夫渐渐沉淀下来。
  
朴素即是美
   ——四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 文/刘康健
  
   清人刘熙载在《艺概》中指出:“善书者,点现微而意态自足,点画大而气体不累。”品赏张一仁的书法,就读出了善书者笔下的这种甘醇。
   一仁先生的创作,过许时日就会发生一次变化。这变化的方向是“既雕既琢,复归于璞”的朴素之美。之所以如此,与他长期以来始终秉持“四分读书以陶胸次,三分解读大自然、体察世间万象以类情通德,三分临池创作”的理念密不可分。他目前的书作,已经很难以“尊贴”或“尚碑”来认定。在他的作品中,他以气送力,以力贯气,又使二者相濡以沫,让字的点画形质变成表征个人内在心性的笔墨语言,并将这种语言化解、内敛成不为人轻易所认识的“淡美”。正如清人宋曹所言:“笔意贵淡不贵艳,贵涵泳不贵显露,贵自然不贵作意。”透过那沉稳的笔形、疏淡的笔意和闲远的韵致,我头脑中常有一种对书家修养、人格内质的联想。是的,他已于取质铸神、涵养内力的过程中厌弃机巧,睥睨尘寰浮躁中的张扬无度,抑制着笔墨的哗众取宠。他减去书法外形的浮华奢靡,守雄强于骨气深处;在不动声色中钩深致远。如他坦言:“中国书法的精微,只在‘书’中去探索,难得真髓。对于传统深层的文化精神缺乏素养,对书法精神的领会只能流于表面,感受多于学养,就难免粗糙地模仿。”这似乎与古人所讲“功夫在诗外”的道理如出一辙。
   汉代刘安于《淮南子•原道训》中表述道:“夫道者,覆天载地,廓四方,析八级;高不可际,深不可测;包裹天地,禀受无形……是故达于道者返于清静,究于物者终于无为,以恬养性,以漠处神,则人于天门。”这与一仁先生孜孜以求的“水不杂则清,心静则事简”的境界十分相似。解析他的创作,我们认识到这种淡味内美境界的产生与其以深藏不漏、以缺为重、以深隐为秀出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。有时,有些点画他故意写得“不到”,好像檐头小鸟,只露出小嘴在叫。他的点画用笔得之于自然,复归于自然,于遒丽天成中彰显出了无一味而五味俱足的朴素之大美。
   潜心悟解他的书作,无一不显证着其人胸中的富胜与落笔的变化无穷。似在呼吸的线条,传达着他身心与四时的合序;枯中含润的墨色,昭示着他内心充溢的真力;虚实相间、充满活气与灵气的章法,体现的则是他博采并蓄之后卓有成效的继承与发展。以生活塑造内容,以人格历练风格,以朴素情怀丰富时代艺术的人文内涵,这就是已入耳顺之年的一仁先生的从艺之道,也是他致中和以求至德的为人之道。
  
法度韵味 笔致气息
  ——五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 文/刘康健
   
   张一仁先生几十年从未间断过对石鼓、汉简、魏碑、唐楷和“二王”、米芾、颜真卿、何绍基等先人经典墨迹的临习。这自然为他日后书法创作中自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多年来,张一仁从商从政的同时,还矢志不渝地在砚田瀚海默默耕耘。
   每当品他的书法作品集,深为其中法度娴熟、风流倜傥、散发着古韵幽情的作品而叫好。而他又执意请我对他的书法近作“提提意见”。于是,一幅幅“近作”摆放到案前。这些近作更令我兴奋了。
   他告诉我,他的书法创作虽然也经历了从生到熟,再从熟到生这样渐进渐变的过程,但尘俗困扰了他很久。直到2004年,他才狠下决心:一定要通过“变法”闯出一条新路!从此,他的变法理念和行动使其多了种种理性层面的思考,也多了种种实践意义上的尝试和努力。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”,这真是书家们求新“变法”的真实写照。
   现在,如果对他“变法”后的近期作品做总体判断,我以为,其笔法更为凝重,凝重而圆活;字形更为拙朴,拙朴而不乏灵动;章法更为疏爽,疏爽又多彩多姿。其结字或放或敛、或正或欹,用笔或中或侧、或骨或筋,用墨或重或轻、或燥或润,在看似不经意的锋毫使转中,演绎出英健浑朴之气和精巧自然之魂。其笔法老辣娴熟,有鲁公笔致;结字宏阔跃动,见《祭侄文稿》的沉雄;章法疏朗爽健,又暗合米南宫的开张、“二王”的秀洁和“颠张醉素”的飞动,自是难得。信手拈来,自然天成,书法语言更为丰富。如果把此作视为书家情感的表达、书家心境的述说,那么,这种表达和述说则是在寓巧于拙中实现的。
   刚过耳顺的张一仁,精力正旺,今年又将有一本充满新法、新意、新面貌的书法新作集面世。也许,我们对其书法的记忆会再一次被“刷新”。
  
儒风雅韵 妙理禅机
  ——六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文/刘康健
   
   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,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,而且还能引发人们多方面的思索与联想,不亚于读一本好书。这便是艺术的感染力之所在。最近,看到张一仁的书法近作,如有春风拂面而来,顿感神清气爽。
   张一仁书法秉承传统,发于学养,宁静雅致,一如其人。观他的书法,第一感觉是宗法帖学、“尚韵”、有书卷气。他取法晋唐楷法及宋人行书韵致,尤得苏、米笔意。作品不在“力”、“势”上做文章,而是注重求“趣”、“韵”,呈现出典型的文人化书风。其笔墨间流露的是书家对传统的钟情和文化的尊崇,显示的是一种文人书法的情怀。第二感觉是书受晋唐人写经书法的影响与感染。在书写中,他不仅意念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,而且笔下也多了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。他的行楷作品,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写经的淡定、从容。
   绝大多数书法家的成功都缘于勤奋加悟性,能耐得寂寞,潜心研习,并不断总结。一仁也是如此。他幼承庭训,自四五岁起学字。当时家在农村,条件不济,他常在田间以树枝当笔,以沙坡为纸,练习写字。上初中时,其书法已闻名乡里。后来的他临帖更勤,又得名师点拨,创作逐渐步入佳境。
   书法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,同时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,它需要有丰厚的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做依托。因此,书法创作中自然之境的呈现,除了对传统有很好的继承、理解、把握之外,还必须以学养富、胸次高作为基础。我们期待着一仁先生在今后的岁月里,技艺再进,锐意求精,再攀高峰!
  
澄怀观道 智者心灯
  ——七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文/刘康健
  
   一仁兄布置了新的书房,邀大伙去品茗。一进书房,嗬,李唐山水,沈周庐山烟雨,真个叫触目惊心。一仁笑说,都是印刷品,挂着玩玩而已。我就势躺在客厅的躺椅上,抬眼打量置于壁上的山水图,养眼!万壑松风,飞瀑幽踪,直入心底,浮躁顿时去了些许。此时,我明白了一仁兄的匠心。
   茶是好茶,雨前毛尖,先是一股清香袭来,喝下去清香满口。只是水差池了些,冲泡欠功夫。在城市里能喝到这样的茶,已属不易了。我说,上蔡二中要出专号了,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,几年间的奋斗成了上蔡的名校,不简单。一仁兄听了,说,好,我来给二中写两幅字,赠给他们,也算支持一把吧。于是,就有了这两幅书法佳作。
   这就是张一仁的性格!
   一仁的书法里总有个道字,道义,对社会的责任,尤如“文以载道”。如今,盛世收藏热,这么一热,把许多写书法的人“热糊涂”了,以为自己是大家,每写一幅字,均是传世之作,且会不朽呢。一仁先生不这么看,他说,写书法,一是自乐,二是乐人。自乐,当然是再明白不过了,他的书斋就是“自乐斋”。乐人,我认为就是“道”。让他人得到书法的快乐,让他人欣赏书法快乐,让他人收藏书法快乐,这不是“道”又是什么?从这个意义上讲,一仁先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了把力。他喜欢写的一幅作品,叫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,也是他心迹的写照吧。
   一仁的书法里还有个超拔之气。人生在世,俗念是难免的,谁也做不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。但从事书法艺术的人,非有超然物外、宠辱皆忘的气度不可。想当年王羲之绝想不到当全国书法主席或理事什么的,才成就了一代书圣。而怀素在芭蕉叶上乱写一气时,也绝不会想着自己一定会流芳千古的。如果真的这样想,还有草圣吗?一仁的书法顺其自然,自得其乐,不以物喜,不为己悲,灵动超然,风骨灵异,这是很难得的。
   看云卷云舒,看潮涨潮落,自乐者也,方可成大器。
  
妙中含姿 淡中有味
  ——八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文/刘康健
         进入自乐斋,就有花香,书香,茶香沁人心脾,好一个养心的所在!一仁先生把斋名取为“自乐”,是大俗,而俗中有清雅之气。一仁先生的惊人之语,就是“世上什么最好喝?水也。水平淡无味,不甜不酸,但人一刻也离不了”。个中道出了书法的真趣。      一仁书法中所散逸出的清新淡雅、自然酣畅之息,既有唐碑的宽博沉雄,又有晋帖的秀劲内敛。他的目标很明确,主攻行书,修身养性,自娱自乐,怡养性情。所以,一仁书法线条流畅,气韵生动,章法自然。细审作品,结体工整而不呆板,用笔严谨而不拘泥,传承古法而有新意,行笔飘逸而含韵致。      一仁书法是从传统中荡出,有一种有法和无法间的逍遥。曾几何时,在中国书法界,抛弃传统,追求新异成时髦,各种技法,种种流派层出不穷。然而一仁都不以为然,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和冷静。他不盲目地悖离传统,而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,重新阅读传统,审视传统,从古代书家中寻找优秀的精华所在。他喜欢从古代碑帖中磨炼书法技巧,从古典诗词中寻觅创作的灵感,从游历中感悟古人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激情和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状态。所以,一仁书法是在法度中探索出了美的变化和变化的美。      一仁长期从事书法创作,从中悟到许多别人不能所悟的艺术旨趣。他认为,不管时代如何变化,书法应当永远以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审美形式为表现形态,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,书法应当永远是人们抒情达意的手段,唯此,书法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。
  
山外有山 知中无知
  ——九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文/刘康健
  
   “山外有山,知中无知”。这是张一仁先生的名言。用这句话来反观他的书法艺术作品,果然是一派自由境界,笔走龙蛇,心地澄明,与功利甚远矣。
   书法原是实用的,后来成为了艺术,就逐渐地变成了形而上。这理所当然地就排斥名利,如果艺术也心存名利,还会有艺术吗?一仁先生的书法之路,一开始就远离了名利。他常说:“山外有山,知中无知。书法艺海无止境,贤人辈出,不可浮躁,妄自尊大。”诚如斯言。清醒的一仁先生,心灵是极度自由的,无绊无羁,山高水长,淡漠了名利,远离了官场,好不洒脱!所以,他的书法艺术创作,渐入佳境,原师二王,又入柳、欧,出入自由,任由自己。
   近期的书法创作,体现了一仁先生的另一种风格。乍看,布局取势有些乱,加上厚黑,显得有些拙。但仔细读来,确有“锥划沙,屋漏痕”之大巧。运笔如行云流水,挥洒自如,一气呵成,不粘不滞。但笔笔到位,笔笔有骨,如枯树老藤,虬枝盘卧。结字随意的得令人称奇,几近不合理。但整体气韵却妙然天成,大气磅礴。如“前不见古人……”一幅初看过于放开,有失法度。但仔细琢磨,却是章法谨严,菱虹卧波,如壁立千仞,层峦叠嶂,大气森然。
  
处事通情 万物有度
  ——十品张一仁书法艺术
  文/刘康健
  
  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,决不是故弄玄虚的花拳绣腿,不是自吹自擂的自我表扬法,而一定是文化的深厚内功使然。所以,一仁书法作品充满了书卷气,善于思索,并且善于总结,将彻悟的人生哲理付诸笔端,不求古人言,不求他人言,只求一家言,用他的精辟话说:“别人说过的话我不说。”就从“能受天磨真铁汉,不招人嫉是庸才”这一句来讲,完全可以触摸到千年之前的魏晋风骨,弹琴复长啸,吾自独往来。
   一仁的书风重圆劲,圆劲则中含。怀素草法奇诡多变,然用笔不外乎提按中锋,线长圆劲。一仁书法多圆润劲健,宫敛内含,章法奇逸多变,而又不失中行。就是他常说的“中气”。《论语》中讲过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。”得中道才能得“中气”,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。一仁先生的草书多任情恣肆,右盘中蹙间中气充盈,才有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妙处。
   一仁的书风透绵密。书法至明季,张瑞图、黄道周、倪云路、王铎、傅山辈出,书风走向为气势所连绵,气势的连绵来源于字法与章法的绵密。一仁先生重明人之盘结,但字法繁简并用,章法盘结,满纸有气贯长虹之感。细细品读,绵密中不失气舒,盘结中蕴灵之象。而且绵密盘结中不失自然,不矫揉造作,不拖泥带水,其痛快处如飞鸟入林,惊蛇入草。
   一仁在书法创作中,尤其重视用墨,什么样的内容,用什么样的墨色,炉火纯青,恰到好处。墨分五色,干、湿、浓、淡、焦,在接触纸的一刹那,墨色的变化无穷,最难把握。一仁先生潜心琢磨,从选内容,到选纸,无一不处处用心。所以一仁书法刚柔并济,气象万千。

主办 :中国名家艺术品展销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 
    QQ : 1463718445 电话:010-52458025 维护  京ICP备13008517号-2